银行降息,钱包缩水,路在何方?
对于普通人来说,钱包又要缩水了。
(资料图片)
虽说银行只是优先降低贷款准备金,但这个明确的信号后,降低贷款利率势在必行。
再之后,降低贷款基准利率马上就要来了,再之后,存款利率也会继续下降。
银行存贷差的保底线是1.8%,现如今1.95%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数字了,也就是银行已经在存贷差上,承受了非常重的压力了,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利润。
降息潮之下,大众的保本理财,收益率不断下滑。
近几年,被大众偏爱的银行大额存单,早已先一步降息了。
4%早已消失,3.5%也不常见了,部分都已经掉到3%以下了。
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了,还一债难求。
余额宝收益降了,进进出出限制还多。
债券的利率最近,也并不是那么的友好。
至于保险圈,最近也传出的3.5%的预定利率,要调整到3%。
可以这么说,留给大众的保本理财收益率,真的不高了。
为什么降息是必然?
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,刺激消费,拉动内需。
看着银行账面上明晃晃的存款数字,不管是银行,还是国家,其实都是很着急的。
货币不流通,就发挥不了价值。
所以,一边是要降息去放贷,先把钱给放到市场上去。
而另一边,也需要降息去刺激消费,让钱去市场上流通,拉动内需。
两端都有货币流通的需求,降息也就成为了必然之举。
尤其是上半年的经济数据,CPI微涨,都快要进入通缩的情况了,直接反映了底层的消费端,情况非常不容乐观。
而底层消费,其实是关乎民生的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降息只是第一步。
接下来大众要做什么?
留给大众的出路其实无非就两条,一是躺平,二是花钱。
躺平,指的是继续存钱。
以不变应万变,其实也是一种智慧。
盲目的跟着别人去消费,完全没有必要。
跟着别人去做投资,更是没有必要。
但躺平只是一个过渡,我想大家要明白,长期躺平不作为,等于是任由钱不断贬值。
银行存款,是当下保护财富的一种短期方式,从长期而言,怎么看都是“亏”的。
但现如今的经济环境,如果赚钱能力不足,又盲目去消费,那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至于投资这件事,对于一窍不通的大众来说,也是难上加难,甚至会有亏损风险。
花钱,其实指的是调整资产结构。
富人常说,钱是越花才会越多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
花钱并不单单指的是消费,而是通过花钱的形式,配置资产。
资产同样的,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,两者同样重要。
比如身体健康,是无形资产,但重要性放在第一位,对应的消费方式,就是饮食+健身+习惯养成。
比如增长见识,同样是无形资产,但直接决定了财富,对应的消费方式,就是读书+学习+不断充电。
有形资产就很多了,房子、汽车什么的,金融资产,其实也更偏向于有形资产。
无形资产靠积累,有形资产靠增值。
从底层逻辑上来讲,大规模的印钞+降息,市场上货币早晚会增加,资产的价格早晚是会增值的。
只不过,大类资产中,哪一类会增值,并不会一开始就特别明确。
所以,均衡的资产配置,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和方式。
相较而言,无形资产的积累,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,但无形资产的花费,却要讲究性价比。
就比如你花大价钱去上了一节对于你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,是一种积累,但是价值很低。
买了几万块钱的保健品补身体,却不去健康的运动,性价比依然很低。
无形资产的获取,讲究的是性价比,有形资产的配置,讲究的是风险收益比。
学会怎么去花钱,是应对降息的必然途径。
降息这件事,其实并不是针对普通大众,而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。
普通大众对于降息,千万不要反应过激,陷入所谓的恐慌。
那些鼓吹降息周期就一定要做投资的,其实只是为了达到某些营销的目的而已。
真正需要做的,其实是捋清思路,看清局面。
普通大众的资产结构,其实是非常不同的,有些背着负债,有些现金偏多,有些固定资产多,有一些还有企业等等。
根据自身的情况,做好资产大类的均衡配置,努力实现降息潮之下,自身能够增值保值。
让真相走进大众。
欢迎关注猫太太,一只会说真话的猫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