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为什么农民就算很穷,却依旧生一堆儿女?
进入现代社会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口数量的极剧增长,在重大的人口压力下,晚婚晚育、少生优生成为大时代背景下所推崇的生育观念。
【资料图】
在这样的政策观念以及经济能力的影响下,孩子往往成为一个家庭巨大的负担,因此只生一个孩子或者不生孩子成为很多家庭的必选项。
然而,与现代这种观念截然不同的是,在封建社会,对于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来说,纵然孩子仍旧是一个巨大的负担,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“生得越多越好”的选项,也正是因为这样,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越穷越生,越生越穷。
那么,为什么古代的穷人们明明知道自己生活拮据,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,却还要生一大堆孩子来硬生生增加自己的负担呢?
财富?劳动力?
封建社会,农耕经济称王,科技实力落后,农业生产生活大多依靠纯人力、纯手工,“靠天吃饭”使得每个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扩大生产规模,增加产量,追求富裕似乎成为了传统农耕家庭不二的选择,更多的劳动力也就成为了他们不可避免的需求,所谓“人多好种田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因此对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百姓来说,增加劳动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生孩子,生孩子就是增加财富,当然越多越好!
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这句话对于封建社会的穷人家孩子显然更加地适用。大多时候,我们都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,古代穷人家庭的孩子打小开始就帮着家里干活了。在农田中,十多岁的男孩子是比较常见的,而女孩子则是在家帮着做家务,除此之外,还有些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会帮着父母带自己的弟弟妹妹。
对于穷人家的夫妻来说,这些孩子的出生,无疑是为自己添加了大量的劳动力,减轻了许许多多的负担。
此外,与现在的小孩子不同,古代穷人家的孩子自小操持家中事务,并不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长大的,就算是出了社会,也有足够的能力在社会上独立,养活自己。
那么,肯定会有人要问了,这么多孩子,上学、衣服等等都是一笔不少的开支,如何去解决呢?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。在古代,能够接受教育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很多,且主要是富人家的孩子,穷人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是干活的命,没有文化不可怕,被活活饿死才是最恐怖的。因此,在饥馑面前,读不读书、有没有文化,似乎已经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古代生育观念
古代人孩子生得多,除了上述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外,更多的还是受到古板的生育观念影响。
俗话说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对于古代人来说,拥有传承香火,绵延血脉的子嗣,无疑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结婚为了什么,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爱情,也不是什么救命之恩、以身相许,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是绵延后嗣。作为这场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参与者,生孩子便是封建时代妇女们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了。一个妇女在夫家的地位如何,不仅仅取决于娘家的社会地位,更大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生育能力。
在大户人家,生得多,这当家主母的地位自然稳固,没生,那自然就得时时刻刻提防自己被换位;在贫苦的农民家庭,要是妻子没生育,不仅要忍受婆母的刁难,毒打,甚至会被毫无疑问地扫地出门,基于种种情况,妇女们当然是卯足了劲,不停地生孩子。
与此同时,贫苦的古代人没有钱财去开启精彩的夜生活,生活单一,夜晚只能与妻子聊以慰藉,且那个时代避孕手段单一,打胎药并不是这些穷人能够负担得起的,怀了孩子只能生下来,因此,孩子只会越生越多。
“养儿防老”,对于古代大多数农民来说,“早生子早享福”的观念已经深入其心,醉心生育,只为老有所养。从青壮年时期起,养育孩子已经成为这些农家当家人的一个必然选择,在耗去自己大半精力之后,回过头来,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去计较曾经养育孩子的那些得失,只希望自己辛苦养育的孩子能够好好给自己养老。
最后,对于封建君主来说,一个国家国力是否强大,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口的多少,对于民间的多生现象,他们往往会给予支持,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农民们生孩子的欲望。
袁史有话说
希望靠着自己的孩子摆脱贫穷,希望孩子给自己养老,这是大多数封建时代农民生一大堆孩子的最深层目的。纵使家徒四壁,纵使解决了上顿没下顿,纵使自己和妻子之间可能并没有多深厚的感情,他们也始终相信,只有有更多的孩子,终有一天自己的现状才得以改变,才可以摆脱贫穷。
往最坏处想,就算这一大堆孩子以后都没有什么出息,全在村子里务农,至少自己的养老问题不用担心了,这么多孩子,总有一个是孝顺的。
抱着这样想法,带着这样的无奈,封建时代的那些农民们一个个都自愿陷入了自己所不知道的“越穷越生,越生越穷”的死循环中,到了最后似乎也未曾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。
标签: